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的衙门流水的官:图说督军府沧桑

2017-01-17 太原道综合 太原道

太原道按:民国督军府旧址将改造为晋商博物馆,昨天传出的这则消息,让几年前就曾流传的动议有了实质进展。整整一百年前,阎锡山改称山西督军,这是督军府名称的由来,而事实上,在过去的1035年,这个大院始终是山西的最高行政中枢。有句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督军府而言,则是铁打衙门流水的官,一千年没有挪过地方的省级行政中心,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太原道特进发下文为大家介绍督军府的千年沧桑,文字转自网络本站综合整理,图片由高楼迷论坛的水锅锅等人拍摄、整理,特此致谢!


 

督军府,因曾是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阎锡山的官邸而得名,现为山西省政府驻地,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督军府,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过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将潘美曾在此扎营做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抗战初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山府署。1949 4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一直为省人民政府驻地。大院目前的建筑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民国初期,各省军事长官称为都督,1914年改称将军,1916年又改称督军,还曾有过督办、督理之名。1911年10月29日,阎锡山在太原起义当日被推举为山西都督,1916年7月,改称山西督军,督军府之名由此而来

 

一、宋、金、元时期

 

北宋之前,这里原是古晋阳城东北30里的唐明村(史书也称唐明镇),晋文公重耳庙庙址。赵光义灭北汉时,大将潘美的帅府就设在此庙内。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赵光义毁晋阳。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 982年)三交都部署潘美奏乞在晋阳城废墟北30里的唐明村、三交村建立一座新城,并将并州州治设在潘美曾作过帅府的晋文公重耳庙址。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陆游笔记,唐明镇有晋文公庙,平太原后,潘美奏乞为并州,从之,以庙址为州治。”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至此,晋文公重耳庙,又由并州州治易为大督府。


█ 公元982年重建太原城的北宋三次都部署潘美,他率先将帅府与并州州治设置于此,千年的衙门流水的官,他是这个延续千年的山西政治权力中心的创建者

 

金熙宗统一北方以后,地方行政组织沿宋制,分路、府、州、县。当时太原为河东路,路府即设在北宋时修筑的大督府治内。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8 月,元军在木华黎的指挥下围攻太原,金守将乌古伦德升顽强抵抗,激战半月后,9 16日元军从西北角攻入城池,占领了河东路治,至此河东归元统治,从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至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金人在这处院落统治河东长达92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建立一套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管理全国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行政大事。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山西同河北、河南、山东及内蒙一部分为“腹里”,直属中央管辖,当时山西行中书省衙门就设在金朝河东路治旧址,即今府东街101号。

 

二、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了行中书省,改山西行中书省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行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和军队。三司直接向中央负责,中央都察使司下设都察御史,出巡时为巡按御史,代皇帝巡视地方,弹劾官吏,监察民情。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派遣大理寺丞孙时巡视山西,考察吏治,安抚军民(巡抚由此而得名)。巡抚在明初设时,为临时性差遣,有事则置,事毕复命,事平则止。第一位来晋巡抚的治所(当时不称山西巡抚,而称巡抚山西都察御史),先在东鼓楼社,后移在此院。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命兵部右待郎于谦巡抚山西,之后巡抚成为固定的地方官,始置山西巡抚衙门。


█ 首任山西巡抚于谦,从宣德三年(1430)至正统六年(1441),担任山西巡抚11年。明代正式设置山西巡抚一职共计214年,共有100任山西巡抚,于谦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


█ 督军府旧址东院的的“玉堂春”遗址,明代三堂会审苏三处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太原后,封韩文铨为太原节度使,陈永福为驻太原总兵,分别主管山西军政。韩文铨在明巡抚衙门办公,陈永福在晋王府驻扎。

 

9 月,清廷派北路英亲王阿济格率重兵入晋,包围太原。10月初三,太原城陷落。大顺政权在这处院落仅存在8个月。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3 月,新任山西巡抚马国柱,进驻大顺节度使衙门,时称清山西巡抚衙门。



█ 1907年10月,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山西巡抚衙门,拍摄地点大致在今天食品街北口的西北侧,前景为文武为宪坊,照片左下角的建筑为山西巡抚衙门的大门,当时还只有一层


█ 太原沦陷时期的文武为宪坊


█ 近年复建的文武为宪坊,位置比原址向南不少,规格也有放大



█ 清末由鼓楼北望山西巡抚衙门,由南至北依次为帽儿巷、照壁、文武为宪坊、抚衙大门、巡抚大堂(今渊谊堂)、梅山

 

据清光绪《山西通志》对重修后的巡抚衙门有详细记载:巡抚衙门主要建筑及其布局是:署前照壁一座,石狮雄峙,左右辕门时列,三座牌坊从东列西排列,东“抚绥全晋”坊,西“提督三关”坊,中“文武为宪”坊。


█ 1907年10月,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山西巡抚衙门外的提督三关坊


文官厅在左,武官厅在右。大门、二门、西隅有关帝庙、酂侯祠(酂侯即汉丞相萧何),一面东西列书吏房。正北有悬山式大堂五间,上悬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匾额(赐巡抚倭伦)。又挂有御书“保百重任”匾额及“正己风群吏,精心理庶民”对联(康熙赐巡抚苏克济)。雍正御笔“泽润丞黎”匾额(赐巡抚诺岷)及其上谕《恤刑》一道,(雍正八年颁,巡抚觉罗石麟刊)悬于堂中。大堂后为穿堂,穿堂后为二堂。二堂里悬康熙五十二年御书,“宏粹经远”匾额及“抚安千里路,宣布九宵恩”的对联(赐巡抚苏克济)。二堂后为内署,署北建衙书楼,康熙皇帝御书匾额、对联、诗赋、刻石以存。东西各建牌坊,东北隅有显临阁(顺治七年,公元1660年)巡抚白如梅建,按察使钱受祺有记。在横轴线上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及东西花园、煤山等,总占地面积为 3万余平方米。


█ 清末的山西巡抚衙门大门,照片右侧文字备注:山西抚院大门口,光绪庚子杀害基督教士即在此处

 

煤山,原是明代巡抚衙门堆煤的地方,清朝沿用之。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为使衙门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风水格局,使之官运旺盛长久,特差派劳役,堆土造山,筑起高九丈、东西宽九丈南北长二十七丈的假山。


█ 晚清山西巡抚张之洞,是这座大院第一位留下照片的一把手


山中建有“当仁洞”“随缘洞”,最下层是会议室,名为“邃密深沉之馆”,馆名是张之洞亲笔所题。二层有亭,亭墙园门上方刻有“启明”二字。取自《诗经》小雅谷风之大东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意为迎朝。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镶嵌刻石“发华”二字,意为迎夕,即夜间赏月之意。正面山腰“当仁洞”,洞顶端石壁上有清嘉庆年镌刻的高3米的“虎”字大碑。洞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临的五言《兰亭诗五首》。


█ 乾隆御笔《御制山西巡抚农起,奏报得雪诗为志慰》碑


█ 《赐山西巡抚鄂弼书》碑

 

靠煤山东脉并排建两座碑楼,内耸御碑两通。其中一通为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其一:《御制山西巡抚农起,奏报得雪诗为志慰》碑。其二:《赐山西巡抚鄂弼书》。


█ 1900年担任山西巡抚的毓贤,一手制造了后果严重的“山西教案”,在山西巡抚衙门口屠杀了44名外国传教士、17名中国教徒以及英国教师毕翰道一家7人。毓贤在大屠杀后被追究责任,就地正法。


█ 接替毓贤担任山西巡抚的岑春煊,他和负责山西教案善后的传教士李提摩太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三所大学山西大学堂。岑春煊后来因为大力惩办贪官而有“官屠”之称,清政府灭亡后,继续积极参与政治,1933年病逝于上海。


█ 山西巡抚宝棻1907年10月至1909年12月主政山西,这是他校阅陆军小学堂叁班学生时的留影



█ 丁宝铨在1908年10月由山西布政使升任山西巡抚,他被同盟会视为革命障碍,在“文交惨案”引起舆论风暴之后被迫离职


█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末代巡抚陆钟琦,陆家是一个兼具传奇性与悲剧性的传统精英家族,因其玄外孙高晓松的缘故而在近年引起诸多关注

 

三、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315日,阎锡山被任命为为署理山西都督,1916年改称督军。

阎锡山对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的改建和扩建,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民国七、八年(公元19181919年),首先新建了礼堂(时名为“自省堂”,现在改名为梅山会议厅),接着又新建了“进山钟楼”(现为梅山钟楼),在穿堂、二堂后,修建了一栋面阔10间、进深 2间的二层木楼,当时阎锡山就在此楼办公。对东花园进行了部分改造扩建。

 

第二阶段即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阎锡山任绥靖公署主任,改建明、清巡抚大堂为督军府二层大办公厅,时称一楼。


█ 民国时期在拆除山西巡抚衙衙门大堂后新建的督军府办公大楼,通常称为一楼


改建原巡抚为门为督军府二层门楼,门楼东西两侧直至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对称的前后两组廊楼,并将原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二层楼,称二楼、三楼,日伪统治时期,二楼、三楼才陆续竣工,后成为阎锡山高级官员的办公楼。此外在大堂西侧,拆除关帝庙、酂侯祠,修建西花园及厨房、餐厅、库房等建筑,在东花园新建“中和斋”等建筑。


█ 上世纪三十年代,督军府大门改建为二层门楼



█ 1948年7月26日,国民政府慰劳团来并慰问山西军民,随行中央通讯社记者拍摄的此时的督军府大门前景像

 

1929年开始拆除前清大堂,兴建督军府办公大楼,并准备陆续对督军府进行大规模的翻修扩建。中原大战,阎锡山兵败下野,逃居大连,19318月回到五台河边老家。原督军府的兴建扩建工程停滞。


█ 民国时期,督军府同时也是山西省政府所在设,先后设置过山西省省长、山西省政府主席一职,阎锡山也曾兼任。1931年10月,徐永昌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5月因多种原因请辞,后入职中枢,先后出任军令部部长、国防部长,1945年9月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 徐永昌与山西省政府部分官员合影,右起王骧、徐永昌、马骏、邵修文、李尚仁、陆近礼、樊象离


█ 1936年5月,赵戴文接替徐永昌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上图为抗战期间赵戴文(左二)与阎锡山等人在克难坡合影


█ 国民党政权的最后一任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敦厚,1949年4月24日自杀于督军府,该照片拍摄时间早于其任职时间


1932 227日,太原绥靖公署成立,阎锡山复出,总管山西、绥远两省军政。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开始,再度对其督军府和清代巡抚衙门内的二堂、穿堂、门楼、廊房等建筑陆续进行了翻修改建,均为二层楼结构。新修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带有近代西洋建筑的色彩,但仍不失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它兼容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 1937年3月5日,政委会主席汪精卫抵访问太原绥靖公署,图为阎锡山在署内等待迎接


█ 蒋介石曾四次访问太原,这是1948年7月蒋介石最后一次访问太原时,与阎锡山、徐永昌等人在太原绥靖公署共进午餐


太原道注:1937119日,日军攻占太原。在太原沦陷时期,督军府成为伪山西省公署所在地。19458月,太原光复,督军府重新挂上了太原绥靖公署的牌子。


█ 1937年11月9日,太原沦陷,图为在文武为宪坊前警戒的日军


日军冈崎部队在督军府的柱子上刻字,为督军府留下了不堪回首的伤痛



█ 日伪时期的督军府大门,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山西省公署






█ 民国出版物上的一组日伪时期的督军府照片

 

改建后的原督军府大院仍沿明清布局,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与门楼相对的四栋建筑分别为一楼(原大堂)、二楼、三楼(原穿堂、二堂)、其后四楼、清御书楼、自省堂(梅山会议厅)、进山楼(梅山钟楼)。轴线两侧对称建有廊楼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3.5万平方米。


█ 民国时期站在鼓楼北望督军府,由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督军街、照壁、文武为宪坊、督军府大门、一楼(渊谊堂)、自省堂(梅山会议厅)、进山楼(梅山钟楼),远处还可以看到天主教堂

 

原督军府南大门是在清代巡抚衙门单层门楼的基础上改建成为重檐歇山式二层中式门楼,红门红柱,绿瓦白墙,雕梁画栋,十分雄伟壮观。一层面宽5间,进深3间,没设门洞,利用一层辟为三门,一个正中门,两侧各有偏门,偏门两翼建有门房,平日只开正中门。大门内侧东门(门卫房)有木梯可上二层,二层面阔 3间,进深两间,四周围廊,可凭栏赏景。顶上饰绿地黄色雕花琉璃脊,绿色琉璃瓦满铺屋顶,均施旋子和苏式彩画相结合的堆锦图案,呈浮雕状,有强烈的立体感,门楼建筑典雅庄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观赏性。正门前廊出檐,两石狮昂立门前,东西八字墙向外延伸,有空间扩大之感。门楼到大堂为二进院,中间设有二门,两旁各有便门,是一般官吏出入之处。


█ 督军府南大门现状,从院内南望,门内叠加了1937年同角度的文武为宪坊照片

 

原督军府一楼是在清巡抚大堂原址上重建的。大堂是清代巡抚衙门原有的主建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拆除重建成二层楼。水泥砖石结构,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二层上有虚廊,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大堂正面墙为石质立面,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刻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


█ 孙中山天下为公石匾

 

西偏院在南厅西南,是一个方形庭院。有卷棚顶,面阔57间的两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北内厅组成。分别是北内厅、秘书长、参谋长和参谋处办公处。统称“中和斋”。

 

东花园中部花园凿鱼池,架小桥,筑凉亭,叠假山与崛园门相对。四周种植丁香、牡丹、月季等花木和攀援植物,环境十分优美。南面有七间厅堂、值称南厅,分前后两院。东花园各庭院,均有回廊相连,门洞相通,十分方便。


█ 督军府东花园

 

自省堂(即原督军府礼堂,现更名为梅山会议厅)位于御书楼后,建于民国七至八年(公元19181919年),“自省堂”堂额是晚清变法维新派发起人康有为所书。堂内有仿颜体“悔过自新”四个大字。外表计策典雅,厅内富丽堂皇,宽阔高大,明敞悦目,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 民国时期的自省堂屋顶,远处高大建筑为鼓楼



█ 现在的梅山会议厅屋顶

 

自省堂后檐悬有“可以栖迟”横匾一块,是傅山先生亲书。“可以栖迟”出自《毛诗·陈风衡门》中,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的意思是说,在陈国的衡门之下,可以游玩休息;在泌水之滨,可以高兴地忘掉饥饿。这种热爱国土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傅山书此,具有此义。


█ 1948年11月,太原战役激战正酣,一队肩扛捷格卡廖夫机枪的士兵列队从督军府内走过



█ 1948年11月,阎锡山在绥靖公署向中外记者展示23挺捷格卡廖夫机关枪



█ 1948年11月,执掌山西38年的阎锡山在督军府留下了最后一组照片


█ 督军府的洪炉台,可能是大院里留存时间最短的大型建筑,1949年毁于战火


█ 1949年4月24日,历史在督军府大门口的定格,两个时代在此交替

 

进山,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所建,时已初具规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在其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的山景园,改名为“进山”。山顶部建有钟楼称“进山钟楼”。何以为进山?其寓意:一是要“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二是《论语》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之意。其意义是,比如平地堆土造山,开始只是倒一筐土,但坚持下去,就有成山。借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扩建后的进山园林东西宽约十丈八尺,南北长三十六丈,山体高十余丈,占地面积约六亩多,山间有数条小路,皆置石阶可攀登而上,直至山顶,山上建钟楼一座,上有自鸣钟,每到正点,发出震耳的钟声,久远都听得清晰。


█ 民国时期的进山钟楼


█ 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破坏的进山钟楼


█ 名信片上的进山钟楼


█ 1949年4,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进山钟楼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省府大院

 

19494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前线司令部的首长及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人进入太原绥靖公署。徐向前等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设在二号楼、三号楼。


█ 阎锡山离开山西一个月后,赶跑他的老乡徐向前入住督军府,当天晚上,徐向前就翻看起了阎锡山遗留的文件。上图为徐向前在晋中、太原战役期间

 

19499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正式成立,同时撤销军管会。程子华任省委书记、省民人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赖若愚任省委副书记,武新宇、裴丽生、王世英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吕鸿安任省委秘书长,卫逢祺任省政府秘书长。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正式诞生。驻址仍设在原军管会院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二号楼办公。



█ 千年衙门迎来了新主人: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长程子华。程子华的继任者们,很多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谁将是这个大院被改建为博物馆之前的最后一任主人呢?

 

人民政权建立之后,程子华、赖若愚、裴丽生等省领导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及对省府大院的建设、改造十分重视,将其列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50年省领导批准,在省府东院新建省委办公大楼。1951年初开始施工,次年竣工,当年省委从四号楼搬至新楼(现省经贸委办公大楼)。同时对省政府一号楼(民国时称一楼)因顶部漏水严惩进行揭顶翻修,由原平顶改为“人”字木架结构,水泥顶面。


 

1952年,人民政府对梅山进行了修整、改造、绿化美化,使其成为省城太原的一大景观。梅山,清朝时称煤山,民国期间阎锡山曾将煤山改称“进山”,但人们一直没有接受这个称呼,解放后人民政府借用“煤”、“梅”谐音改称“梅山”。并将山前的“自省堂”改称为梅山会议厅,还会议厅内做了金字梅花屏风,把毛主席《咏梅》词写在上面作为象征。


█ 梅山会议厅


█ 梅山会议厅内景


新建的钟楼高20余米,为钢筋水泥结构,外表呈朱红色,银色边,底座外围设有平台,铁栏环绕,凭栏俯瞰,太原景致尽收眼底。钟楼塔身顶部有直径 2米的大钟,白天每到正点均发出宏亮悦耳的钟鸣声。钟表顶端焊有红五星,象征着光明进步,它如闪烁的北斗,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 梅山钟楼现状

 

这一时期,省府大院的建设主要翻修改建了二、三号楼东侧的勤远楼和西侧的二层木楼。改建后的勤远楼编为六号楼,西侧的原二层木楼为八号楼。

 

勤远楼的改建工程是1959年开始的。此楼为清代建筑,西阔八间,进深两间,是一座悬山顶、筒布瓦、格棂窗的古典建筑。楼基高达五尺、因夏日漏水严重,无法办公。1958年底,省领导决定拆除,修建一座与西面计委楼(七号楼)相对称的四层楼房,不时由于某种原因,只盖了三层西南角楼,1960年初省人事厅、省政府办公厅、人事处、机关党委等一些科、室迁入,编为六号楼。1990年,拆除北部的低矮建筑,扩建六号楼北部,并加层为与迎面的七号楼相对称,中间五层,两边四层楼房。竣工后,省体改委、省扶贫办、省法制局等单位于1991年迁入。


 

二、三号楼西侧的清建二层木楼的翻修重建是于1964年至1965年进行的。新楼座北向南,面阔9间,东西两侧进深4间,中间进深两间加廊,楼高四层,钢筋水泥结构,竣工后统一编为八号楼。省农委、财委迁入,“文革”后期,省民政厅、省委统战部在此办公。1989年、1998年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分别迁出,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和有关处室迁入。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省政府大院

 

御书楼是清代建筑的一座典雅的小四合院。下面有二层木楼,械、右两侧有形制相同的平瓦房,南有门楼,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古代建筑。在建筑方法和形制上,厅堂楼阁和歇山式、卷棚式、硬山式相结合,琉璃瓦与布瓦相间,别具风格。顾名思义,此楼在清代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资料的场所。民国时为图书档案室,解放后御书楼为省府图书资料室,内有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文化大革命“ 1·12”夺权以后,一部分珍贵的图书资料被造反派劫走,1969年扩除此楼时,所有图书资料全部失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971年,在原御书楼旧址、战备工事顶部的平台上修建了五号楼穿后四合院,内设常委会议室、领导办公室。

 

1983年拆除了二号、三号楼东西两侧的小平房,使院内的进出口路由3米拓展为8米。路边植有长青灌木花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1990年四号楼全部拆除后,三号楼、五号楼之间辟为院内园林。

 

1985年省府决定,将一号楼改造为贵宾接待厅。内部结构进行了大的改造,1986年竣工后,定名为“渊谊堂”。1992年再度进行改造加顶戴帽,内部也重新装修。



█ 渊谊堂

 

改造后的渊谊堂宽敞明亮,绚丽典雅,富丽堂皇。渊谊堂分上下两层,楼上为会客厅,楼下为接待厅。接待厅面宽三间13.6米,进深三间13.2米。厅正中央距后墙2米处建有5米高与顶相接的垂莲柱花罩画龛。画龛内装贴着省文史馆员、著名书画家李夜冰先生创作的高3.3米、宽2.4米巨幅国画《青松赞》。其画山峰险峻,青松挺拔,流水潺潺。给人以高雅、病态的享受。画龛北面上半部分是省文史馆员赵承楷先生书写的李石诗:“莽莽高原金龙舞,滔滔汾河瑞气升,褐马鸡歌百鸟啭,国槐铭刻故乡情,尧舜禹都古传今,当代英豪叱风云,三晋文章写不尽,世代风流续雄文”。下半部分是孙里人先生创作的《褐马鸡图》。


█ 1986年渊谊堂改造后留影

 

西壁挂有傅山先生巨幅狂草四条屏。《晋公千古一快》拓贴,笔办雄健,气势磅礴,苍劲有力。1961年春郭沫若先生来晋见此欣然提笔写下:“傅青主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的赞语。

 

会客厅宽13.5米,深10米,南面为畅亮的玻璃通窗,北、东、西三面壁上各嵌制着代表山西特点的书画作品,运用山西传统推光漆创新手法,及多种漆器工艺的表现形式,反映我省的壮丽山河,美好风光。正面壁上镶嵌着 6米长、 1.8米宽的推光漆雕填贴金画《黄河颂》。望着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仿佛听到轰隆的巨响。西壁有长4米、宽1.8米的《太行铁壁》,东壁是与其相对称的《太岳金秀》。太行、太行山势莽莽,蜿蜒而上,直通云宵,在边塞的天际各题数行小字,远望如一行飞雁。整个墙壁用白榉木画板装饰。鲜红的地毯上围放着紫檀木茶几、沙发椅,两组翡翠灯悬挂大厅中央,给人以高雅温馨之感。会客厅东西两侧的小会议室是专为对外经济技术洽谈而设置的。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省领导都要在这里接见世界各国政界、文化教育及客商、友好人士。渊谊堂这处建筑同山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也将与山西的发展进步一同载入史册。


█ 抚绥全晋坊原位于督军府大门东侧,新建文武为宪坊时在牌坊的一面刻上了抚绥全晋

 

五号楼后院的翻修改造工程是于1998年开始的。当时因地基下沉,房间出现较大的裂缝,故将其所有建筑连同战略工事顶部的平台全部拆除,新建了宽49米、深38米、总占地面积为1862平方米的五号楼后院。此项工程于1999 8月竣工。新建筑内设省长办公室,省政府常务会议室,贵宾接待室,电话会议室,第一、二、三会议室等项设施,内部装饰考察。巨幅书画作品《太行雄姿》、《引黄入晋》、《壶口瀑布》、《五台风光》等,为新修建筑增添了高雅的文化气息。整个院落用龙骨架玻璃封顶,设有排风换气装置,院内四周汉白玉栏杆环廊,并摆放各种花卉盆景,散发出阵阵清香,使人有清新、安静、优美、舒适的感觉。


█ 2008年元宵节期间,大院的花灯展对全体市民开放,许多市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千年衙门



█ 媒体对此事报道的网络截图

 

弹指千年已过,晋府历经多次改建,至今仍巍然而立。它是千年沧桑的见证者,也一直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所谓: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升职令竟成催命符,山西末代巡抚陆钟琦的家族悲剧

蒋介石为什么四次访问太原?

故宅犹忆十年功:徐永昌太原故居追思山西往事

阎锡山幕府01:担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首席辅弼赵戴文

阎锡山幕府02:太原五百完人之首、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

太原这座城14:明清重镇与太原府城

太原这座城15: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

太原这座城16:庚子教案与山西大学堂

太原这座城17:太原起义与首义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